• 古晋名胜之晋祠——圣母殿与鱼沼飞梁古晋名胜之晋祠——圣母殿与鱼沼飞梁
  • 古晋名胜之晋祠——圣母殿与鱼沼飞梁山西卫视对此次钧天坊古琴文化山西之行进行了新闻报道
  • 古晋名胜之晋祠——圣母殿与鱼沼飞梁晋祠草地上的蒲公英,与三晋文化一样和光同尘,生生不息,静默而奔放。

永錫難老 琴晉情緣——記“琴晉—鈞天坊古琴文化山西之行”

 

(――――写在前面的历史――――)

晋唐之脉

  三晋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作为古中国战国时代的开端,“三晋”之称,始于公元前400余年之 “三家分晋”,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其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发源地之一的内涵,并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太原境内胜地之晋祠,即为荟萃自然与人文历史的古晋名胜。其坐落于悬瓮山麓晋水之滨,原为纪念周古唐国叔虞(周武王次子,古唐国之君),始建于北魏前,经过南北朝之北齐、唐朝贞观以及北宋的历代修缮扩建,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等人文艺术,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而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水乃晋地之发源,而位于晋祠内的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即为晋水源头。唐朝大诗人李白曾为之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佳句,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萧亦曾撰文《难老泉》以记胜迹。

琴晋之缘

  古琴作为四艺之尊、众器之首,当之无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巍巍代表,亦为几千年来中华传统哲学、历史文化的载体,其神圣高雅、坦荡超逸的气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琴的历史即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即为中国文化艺术与传统哲学的历史,历代圣贤均以琴载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说到琴晋之缘更是源远流长。三晋本是抚弦操缦发祥之地,一代乐圣——师旷,正是晋地中人,亦为晋地传奇。集音乐家、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的师旷,其历历事迹、高尚节操和深邃思想,深远地影响着三晋儿女,也影响着代代华夏琴人。古琴曲中经典的《阳春》、《白雪》相传皆为师旷所作。这位春秋时期的晋国伟人以乐谏君,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倡导君主爱惜民力、珍惜劳动成果。他博学多才,艺术造诣极高,对华夏民族的音乐发展贡献巨大——创造了五音六律,对乐器的音质、音律有着极为高深的理解。后人尊之为“乐圣”。而师氏一脉的祖先据称为伏羲,作为上古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创造了八卦,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原点;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教行渔猎,创建婚姻制度……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亦有“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创制古琴的传说。

  近代以降,晋地仍为琴人汇聚、传承交流的胜地,杨时百、彭祉卿、顾梅羹、刘少椿、顾卓卿、沈伯重、杨友三……等等琴界名人均于晋地展开过如火如荼的授琴讲学与文化交流,晋地琴事盛极一时,成为琴界美谈。此后亦有王聚魁、程宽、高寿田以及为当代山西古琴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卓著的李庆中先生。

----------------------------------------------------------------------------------------------------------------

  古琴,以五音载天道;三晋,以地势化琴人。6月13日至16日,为期四天的“琴晋—钧天坊古琴文化山西之行”随着四场“晋地琴友交流会”、一场山西大学《琴器与琴道》之讲座以及一台 “琴晋——钧天云和古琴音乐会”的圆满举办落下了此次山西之行的帷幕。

  时值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之际,钧天坊此行以“琴晋”为名,谐音取意于“秦晋之好”,不仅意在接续古琴与山西的历史情缘,更欲立足当下,以琴为媒与晋地琴人深度交流,从而更好地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古琴文化的传承——以琴为媒,参天地化育,契天人和合。

  系列活动受到了当地琴人与学界的热烈欢迎与热情支持,期间山西卫视以及太原日报、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等当地媒体竞相对此次钧天坊古琴文化山西之行进行了新闻报道。

  钧天之行,琴晋之好,与子同袍。

 

●详情请点击——→“琴晋-钧天坊古琴文化山西之行”系列活动之【晋地琴友交流会】

●详情请点击——→“琴晋-钧天坊古琴文化山西之行”系列活动之【山西大学“琴器与琴道”讲座】

●详情请点击——→“琴晋-钧天坊古琴文化山西之行”系列活动之【琴晋-钧天云和古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