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衛視專訪:《大時代人物》-斫琴師王鵬

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今让世人难忘。开幕式上,中国人写意的美学主张,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幅流淌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画卷徐徐展开,画卷之上的古琴表演,令观众啧啧称奇。指尖上的或重或轻的弹抚,让“太古遗音”穿越千年,缓缓走进世人的心灵。在开幕式上惊艳亮相的古琴,正是出自王鹏之手。

参加开幕式表演的古琴,是依照唐朝的样式仿制的,因琴的背后镌刻有“太古遗音”故而得名。王鹏的这把太古遗音,制作过程长达两年,选材精良,制作工艺严谨。

“因为它参加了奥运会,所以很多人想收藏,而且一度在网上,他们把这张琴价格炒得很高,但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说这张琴是值两千万也好,值多少钱也好,其实对我来说,我只记得一段故事。所以这张琴我永远不会出手。”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用的古琴,没有进入收藏市场,但另外两张王鹏亲手制作的古琴,却获得了拍卖市场的追捧。在2013年的一场嘉德秋季拍卖会上,这两张古琴分别以210万、300万元人民币拍出,创造了王鹏作品拍卖会的新纪录,同时也是当代古琴拍卖的新高。

“它跟书画作品不一样,书画可能买回来是为了升值,然后再拿去拍就会赚钱。可是古琴里面的文化含量、艺术含量和它的那种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它要两年才能完成,时间、材料、工艺,还有它的文化内涵。而这样的艺术并没有得到市场公正的认可……我只想告诉大家,古琴的制作艺术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不是简单地教人弹奏,也不是简单地开厂制琴,王鹏传承古琴独具匠心。王鹏让古琴文化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让古琴从千年之外走进世人心里。

古琴又被称为琴、瑶琴和丝桐,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相传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加了一根弦,称为七弦琴。它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中国无数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和古琴有关: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孔子游列国作《幽兰》等等。

“很多人可能不会理解,一张琴上怎么会从制作上涵盖那么多的文化思想,这块必须要向接触琴的人阐述清楚,我觉得这是我做教学的一个真正的动机。把古琴看成一种简单的音乐,这样开始的话我觉得深度是不够的。”

王鹏斫琴注重古典写意和当代抽象相结合,古琴被他演绎出独特的造型美学。

制作古琴被称为斫琴,斫,在中国文字中的意思是刀劈斧砍,而和古琴一结合,又被赋予了更细腻的含义。

“其实(我)做琴的时候,是带着对古圣先贤的敬仰,还有对东方文化智慧的敬仰,在用心地去做琴。斫琴的过程,其实真正是一个回顾历史、去接受这种智慧的能量的过程。

“我要把乐器做到传承并超越古代琴的这样一个状态,同时我还希望能够把这种文化通过这张琴传播出去,这种理念其实奠定了我这个企业的基础。所以从这个理念上来看,我不需要去跟别人竞争,因为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我的生命价值是传承文化,我把它做到最好,我自然会找到知音。

王鹏超越了手艺人的境界,在他的手里,古琴不再是一件普通的乐器。通过古琴,王鹏向世人传递中正平和的中国智慧,通过古琴,更寻觅事业上的知音。

学习班十天的学习过后,王鹏并不期望他的学员通过一次培训就能完整地弹奏一首古琴曲,他更在意的,是向学员传递的思想。

“很多学员说,我在来之前,身上披了一身盔甲,也带了一脸面具,来到钧天坊。可十天以后,我逐渐把盔甲剥去了,面具也摘下去了,我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人。而且从这十天当中,从琴开始入手,最后影响我的是心态,是思想,可以重新开始一次新的生命。”

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纷扰复杂之中普遍感受到的是空虚和彷徨,而古琴所发出的“宫商角徵羽”不再是普通的乐声,而是中正平和之声,表达的是东方文化的智慧,唤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王鹏传承古琴,不但希望大家能把琴曲弹好,还希望人们在音乐的逻辑思维中,产生更多思想层面上的进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法则。在他看来,无论是斫琴还是弹奏古琴,都是一种文化修行。

王鹏一边在斫琴一边在抚琴,弹奏着专属心灵的音乐,无论是斫琴人、弹琴人还是听琴人,在声音和心灵的共鸣中,激荡着千年中华文化的回响。古琴的雅歌、高曲在岁月中绵绵流长。在生命的轨迹里,王鹏一路斫琴,一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