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的一切都太美了!——以色列艺术节主席Eyal Sher
演出颠覆了我对古琴的认识,原来它也可以这样演绎。这种形式非常适合用于当代国际交流。——中国驻以大使詹永新
这是一个美妙绝伦、令人感动的夜晚,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场经历。——以色列观众Kornbluth夫妇
听到这么美的古琴音乐,突然发现我们学院有那样完备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却从未开设任何东方音乐课。我希望有机会促成古琴这样的东方音乐课程的开设,邀请古琴艺术家做我们的客座教授定期授课。 ——耶路撒冷音乐学院院长
撰文 编辑/ 秦草
摄影/ 薛冠超 张建亚 刘小冈 汪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耶路撒冷,古琴。三千年圣器来到三千年圣城,一切巧合不期而遇,冥冥似有天定。清远的琴声激起了涟漪,一圈水纹就是一重默契。
【第一重】两个三千年的相遇
耶路撒冷,一个神的殿堂,三大宗教的圣地。约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率领以色列人攻占这里建立犹太王国,定都于此,正式命名耶路撒冷(Yelushalayim)。随着第一圣殿建立,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的信仰中心和至圣之城。对基督徒而言,公元1世纪,圣子耶稣在耶路撒冷受难、复活,并被预言还将在末日来临时重返耶路撒冷,耶城一度成为基督教中心,无比神圣。对穆斯林而言,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封印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圣殿山升天,并接受天启,因此它又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耶路撒冷的神圣,三千年不曾变迁。
在以色列以东,同样历经了三千余年文明史的中国,也孕育了它独有的神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个耕种的国度面对天地无垠、四时更迭,生发出华夏文明对最高神“皇天上帝”的敬顺和信仰。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他们开创礼乐文明祭祀天神、地祇、人鬼,教化人伦。延续这种敬畏,就有了华夏始祖伏羲创制古琴,“以通神明,合天地之和”的传说。尤其,从成书于2500余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来看,它收录的朝野诗歌反复提到古琴。可想而知,这件乐器在三千年前,就开始焕发出沟通神人的生命华彩。
【第二重】诗与弦乐,对上帝的赞歌
几乎在同一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始,东亚的华夏民族和中东的希伯来民族都产生了大量诗歌,几百年后经上层人士收编为诗集并经典化,分别成为儒家六经的《诗经》和希伯来圣经(即后来基督教《旧约》)的《诗篇》。令人感叹的是,在表达对上帝的赞美和用弦乐伴唱的形式上,它们竟有如此相似之处:
《诗篇》的希伯来文原名就是tehillim(赞美诗),希腊文七十子译本则称为Psalmoi(用丝弦乐器伴唱的歌)。《诗篇》150篇,是由大卫、摩西、亚萨等人因神的默示受圣灵的感动而写,表现了神的威严、荣耀、权能、智慧。它是信徒与神的沟通经历,以及对神的赞美和祷告,用于公众敬拜和个人灵修。它不单诵唱,更配以各种乐器、舞蹈,其中主要的就是弦乐[希伯来人有三种弦乐即竖琴(nebel,英语harp)。里拉(Kinnor,英语lyre)和齐特拉琴('as'or,英语zither)]。诗篇中主要作者和供稿人是大卫王。大卫王本身就是诗人和精通音律的音乐家,他满怀信心地事奉耶和华。在他的领导下,音乐在以色列开始繁荣,公共礼拜更加重要,促进了圣典所用赞美诗和音乐的创作。
至于《诗经》,“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305篇最初同样都是配上弦乐来歌唱,“诵之、弦之、歌之、舞之”,这里的“弦”就是七弦古琴。《诗经》里《风》是民间歌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是王室贵族宴饮正乐:“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些时候,古琴是娱己悦人、也是创造和谐氛围的乐教之器。在《大雅》和《颂》中,至高无上的神“昊天上帝”也像耶和华一样常常被称颂。(汉语中的上帝,本指自华夏上古先民观念中就有的至高神,在基督教传入中国后,逐渐特指《圣经》的唯一神。)《诗˙大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些篇章是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祭祀礼赞,神圣恢弘。“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伴之以弦的唱诵,实现与神的沟通。此时的古琴,是郊庙祭祀仪典里的神圣礼器。在礼乐文明传统的华夏中国,个人最高人格的实现之路,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三重】和,一个共同的主题
“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记》)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诗经˙鹿鸣》)
“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乐记》)
耶路撒冷(Jerusalem)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为“和平之城”。漫长的三千年里,耶路撒冷一直是宗教政治的争夺焦点。历史上,它历经了37次征伐,18次重建,直到1948年,受尽磨难的犹太民族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驱逐和流放后,重回耶路撒冷,重建自己民族的国度,并屡创奇迹。这个频频拿下各种诺贝尔奖的民族,使以色列一举成为一个军事精良、科技发达、经济雄厚、农业先进、极具艺术创造力的现代发达国家。如今,在耶路撒冷老城中心,仅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犹太区、亚美尼亚区、穆斯林区和基督教区和谐并存。无论时势如何变迁,这个城市始终是几十亿虔诚信徒的朝圣终点。无论历尽多少磨难,和平,始终是这块土地的永恒心愿。
和谐,是中国崇尚的至高境界,是天地自然的运行状态,更是音乐的精神归旨。古琴音乐最好地呈现了“和”的面貌。它融汇天地人三种音色,凡山水天籁、神语人思、宗教哲理,尽能蕴涵表达,“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琴史》)。同时,“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最宜修养身心。琴音洁净精微,让人雪躁静心,疏导不平之气,感受和平泰然,升华心灵意境。总之,古琴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可养“中正平和”的德性。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如此珍贵的乐音,我们有幸在今日还能弹奏、聆听。
当我们将它带到圣城奏响两场音乐会时,这些让人肃然起敬的观众,回馈我们以高度赞誉。也许是古琴的和谐之音,触动了他们心底对和平的期冀,更与他们虔诚简净的生命产生了共鸣——和平之城奏响和谐之音,两种不同时空的“神圣”就这样发生交集。千言万语,唯有深沉的感动与感激。
中国哲学,是儒之“敬”、佛之“净”、道之“静”,它们交织在一起,便是生命的至境。当耶路撒冷响起古琴,我们穿过这天国和尘世的重影,看到一切合而为一,得以通达天地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