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
  • 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银水壶:适出(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
  • 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陈念舟手稿(摄影/ 郑鼎)
  • 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锤痕(摄影/ 郑鼎)
  • 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壶钮(摄影/ 郑鼎)
  • 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提梁(摄影/ 郑鼎)
  • 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单柄(摄影/ 郑鼎)
  • 无垢茶活主人陈念舟(摄影/ 钧天印象 薛冠超)注泉口(摄影/ 郑鼎)

我只想做出中國好茶壺 • 講述陳念舟

编者按:陈念舟,茶文化器物研究设计专家。身为无垢茶活主人的陈念舟,醉茶赏茶近四十年,因了强烈的求知欲,从玩物之人起心动念去探究茶生活,创作茶器物。他借鉴传统金银器锻造工艺,将金银与竹木玉石完美搭配,综合人体工学、流体力学等原理,研发了中国当下第一只金银茶器。“由于多重专业背景,陈念舟设计的器物有许多独特的关照”(林慧峰语)。无垢茶活以“活”字入题,极为灵动,似有不拘一格的灵魂注入。茶如生活,器由心生。观器如观心,透过无垢茶活的精微世界仿佛看到金银离子随水流转化的幽深光泽,那是时光的痕迹,也是生命的华彩。品味茶汤,茶与水被金银的意志力牵引着穿越千年,于舌尖上渐舞渐行。

 

为什么用金银器喝茶?

  台湾跟大陆在文化血缘上是一家,两岸茶人对于中华传统茶文化有个共同的心愿——要等一只中国人自己的银壶。虽然市场上有很多东瀛壶,但毕竟中国跟日本壶器的功能,以及对喝茶的需求不一样。日本崇尚抹茶道和煎茶道,中国人喝茶的大前提谈的是文人的风范和精神。

  台湾人有很深的传统情结,纵观中国茶发展史我才发现中国人原来是这样喝茶的:中国人从唐朝就开始喝茶了,唐朝的煮茶法,宋朝的点茶法,明清泡茶……一路演进过来,讲究的是方便。当我洞晓了中国人喝茶的境界,我发现很多茶传统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散佚了。

  早年我也做紫砂壶,然而从2007年起,我感到陶已经难以满足我了。当代人做陶过于讲究线条的变化,然而做壶仅谈线条是不够的,能泡出好茶的壶才是好壶。有天我看到一段文字:“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 (晚唐茶书《十六汤品》)陆羽在研究茶具时也说:“用银为之,至洁。”金银器泡茶可以使茶叶完整舒展,香气充分释出,这正是我要寻找的“中国茶器”。日本茶文化算是中华茶文化叉出去的一支,日本人对于茶道的观念和解释的力量,远远超过我们在动荡中流失了大量文化遗产的不幸。然而我反复研究日本银壶器,觉得日本银壶器也不是我要的。

  我执着地钻研银壶。我去日本学习制壶,屡次碰壁,败兴而归;中国的新疆、云南等地有人可以教我,但是他们做出来的的壶跟我需求不同。

 

第一只壶就做了两年

  于是我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点出发,创作自己的壶。当人决定要做一件事,不能坐着干想,必须站起来动手。我经历了很多次尝试,研制过程中无从下手的艰难实不能言表。我不管它们叫“失败”,而叫“过程”。历时两年,无垢的第一只壶问世,取名“适出”,意思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适出”是有结构、有造型又具备人体工学的煮水壶。

  2010年的时候朋友安排我做展览,当时我连几只壶都做不出来。拖延到2011年终于做出了成品,那一瞬间我眼泪都掉下来了,因为花了太多心血。2011年无垢茶活第一次在紫藤庐办展览,大受欢迎。但是我当时心太大了,茶壶、茶炉、家具、品茗周边的器物统统都做。展览结束后,我受到很多的办展邀请。但是我意识到,不能再急着办展览。假如我当时急急忙忙往前走,不静心反观自身,也许至今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热忱所在,对制壶的见解也达不到更高的水平。一个人的能耐是有限的,慢慢地我把精力收回来了,全放到做壶上。这几年我一直在深刻反省,同时训练自己的工作团队。未来无垢茶活的工作计划都将是有条不紊的。

每个环节都很难,很重要

  好的壶器能锁住珍贵茶香。无垢的壶比较扎实,日本的银壶不会用到这么厚的材料,因为材料厚重不好制作。可是我以为一个好的壶需要每个环节都做得很仔细,这样才可以被称作“新董”——如果能够流传下去,百年后就是古董。(昔有古董,无垢茶活金银器以“新董”自诩,期待当代的金银器能成为百年传家的古董。)一只壶从设计到完成,有绘图设计、金银料挑选、金银板碾作、锻锤成型、零件设计、3D电脑绘制、零件精工铸造、零件细修、壶钮石材挑选、壶钮雕刻、建构焊接、木料挑选、提梁曲木制作、单柄刻磨制作等十余道工序。每个环节不仅塑造外观风格和审美准则,更体现着壶器本身的实用性。

  无垢金银壶在形制上师法约1200年前湖南长沙窑出土的唐朝器物“绿釉单柄壶”,这只唐壶的壶柄太短,不好操作,日本的壶也有这样的状况,于是我对它加以设计上的完善。在壶器的手稿完成后,会用3D制图进行模拟,力求成型效果准确无误差。

  所有制作工艺中,锻锤几乎决定壶的生命。金银壶器的实用性取决于其坚固和硬度。俗话讲,宝剑要千锤百炼。为什么呢?千锤百炼可以改变原铁的分子结构,经过锻锤,分子排列序会变得更紧密坚实。做壶亦是如此。锻锤是壶身制作中最费工的部分,一只小茶壶从最初的锻锤到成型,起码经过五六万锤。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壶身上每一小块锻痕凹陷,都不仅仅是简单一锤敲出来的,锤痕中还另有锤痕。用放大镜可清楚看到,更细微的小锤痕里还包含三四锤乃至更多、更绵细的锤痕。无论如何还是要找出老祖宗锻锤制壶的方法。

  木质把手、石头壶钮等小配件需要用到雕刻的工艺。画完零件的设计图后,我们不仅要找到合适的木材和石材,还需要找到手艺精湛的师傅来雕刻。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每一个小细节都不放松。

我想听到大多数人说,无垢壶泡茶很不一样

  如果金银器泡茶不能使茶变得味美,那我的工作都是无意义的。经过科学检测,金银器煮水会释放出微量金、银离子,软化水质,让茶汤产生丝绢般顺滑的口感,微细的水分子穿透茶叶,使茶汤味道更为甜美。同样的茶,普通的壶泡出来会涩一点,而经过金银壶泡出来,则口有余香,精华尽出,多了一层质感。我想听到大多数人说:无垢壶泡茶真的很不一样哦!当然,无垢茶活的创作不仅仅是金银材料的使用,重要的还是生活实用角度的设计理念的创新和运用。

  不流口水。无垢的壶有很多玄妙之处。壶嘴因流体力学的运用而注水利落,再也不见壶嘴流口水。无垢茶活制作所有的盛水器包括水壶、茶壶、茶海等,都是不流口水的,所谓的“断水”些许无情,美妙的“回流”出现了,这是我取的新名词。

  方便与舒适。日本银、铁壶的金属提梁有编织藤皮、天然藤蔓、曲木等材质,够美但不实用。无垢壶的提梁和单柄采用木质,绝对隔热,形体优雅、结构牢固。手握时着力符合人体工学,还饱含杠杆原理的考量,提壶时方便、轻巧、优雅。

  隐形的锁盖设计。高香的茶需要在泡茶和出汤上掌握时效,茶汤的快出,会造成壶盖翻落,而银壶盖温度极高,手指无法搭扶。银壶“广纳”,设计成壶口正圆、壶盖椭圆的物理结构,结合热胀冷缩原理,壶盖入壶口,轻微一旋,即稳固密合地锁住,无需以食指轻抵壶钮,亦无需担忧壶盖骤然翻落。(有壶钮的壶器则不作锁盖的设计。)

  注泉口设计。茶香是喝茶人一直在追求的事物,广纳的注泉口设计特殊之处在于:无需开盖,一方面减少茶人因为掀盖注水导致茶香溢散。假如泡一壶茶需要开盖5趟,等同于用注泉口75倍的空间把香味挥发掉了。另一方面增添注水入壶的乐趣,注水入注泉口要不疾不徐,注水时要气定神闲,才不至于流水外溅。这是对茶人的一种生活修炼。

无垢茶活倡导的是easy enjoy

  我喝茶的时间很久了,早到台湾的茶艺馆还没有开张的那时我就在喝茶了。那时候我家在台北碧潭,有朋友来家里喝茶,我们就高兴得不得了——茶并没什么了不起,人对了,茶就对了。当时我们对喝茶的定义是生活的愉悦,有美丽的花园、林老师精心布置的茶席、满桌的茶食,并没有融入日本茶道的态度或者韩国茶礼的精神,但充满盛情。

  当代国人喝茶很注重形式上的艺术美感,也有很多人推崇日本的茶器物泡中国茶,我赞成百花齐放,人们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这也符合无垢茶活的立场。但是我希望国人有觉知,找回中国人的喝茶传统。我们在喝茶时,喝的是生活态度。我崇尚简约自在的方式,繁琐的喝茶流程与动作并不能促进精神净化,恰到好处的行为规范才能使喝茶的过程轻松愉快。我倡导的茶活是easy enjoy。

/云章 钧天坊专稿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