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派

 

扬州古称广陵。清代康乾盛世,广陵派在扬州形成,此后具有广泛影响。

广陵派以虞山派之清淡和雅为基础,继而融入吴派的婉转含蓄,金陵派的抑扬顿挫,蜀派之刚劲豪迈,中州派之高古端严,并最终形成跌宕细腻、恬逸洒脱的风格,为古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广陵派历来视清初扬州琴家徐常遇为开山鼻祖。徐常遇著有《琴谱指法》,并辑有《响山堂琴谱》,后合成《澄鉴堂琴谱》一书,共收录琴曲37首。

近300年来在琴坛流传最广的一本琴谱,是徐祺的《五知斋琴谱》,他一生“笃志琴学”,精研各派琴谱达30年之久,著成此书;所收除《澄鉴堂琴谱》中的21曲以外,兼收了金陵、吴、蜀各派琴曲12操。有的琴曲如《墨子悲丝》、《普庵咒》、《秋塞吟》等,经过徐祺和他以后的广陵琴派各琴家的加工改造,已成为广陵琴派的传统名曲。

清乾隆、嘉庆年间,广陵琴派进入鼎盛时期。此时代表人物吴灴编著了《自远堂琴谱》,收集了约90首琴曲。其释派弟子秦维翰将自己平生孜孜不倦所练习的32首琴曲,编纂成《蕉庵琴谱》,真实地反映了广陵琴派传统琴曲的面貌。

近代以后,广陵琴派在琴界仍有着巨大影响。主要琴家有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