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明)
(1378~1448),明代琴学较为繁盛,潞、益、衡、宁四王皆为皇室一脉,均有过大规模的造琴之举。以致今日传世明琴,较之唐宋琴要丰富得多。
“四王”为明代重要的琴学宗派。其中宁王朱权,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明太祖第十七子,封宁王。因受永乐帝(朱棣)猜忌,遂不问国事,终日闭门读书弹琴。曾命5名琴生“屡更其师而受之”,以便广泛吸取各家传曲。朱权积12年之久,筛选千余曲,取64曲编成《神奇秘谱》,成书于洪熙乙巳(1425),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上卷《太古神品》收16曲,如《广陵散》、《高山》、《流水》、《阳春》、《酒狂》、《小胡笳》等,多为北宋之前名曲,保留了早期传谱的原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如《梅花三弄》、《长清》、《短清》、《白雪》、《雉朝飞》、《乌夜啼》、《昭君怨》、《大胡笳》、《离骚》等,均属历史悠久的古代作品;此外还有南宋浙派名家作品,如《潇湘云水》、《樵歌》等,都有解题,提供有关史料,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文献,后世琴谱多沿袭之。
在大型琴曲《秋鸿》之前,编者作有同名长赋附于谱前,阐述作品主题思想。谱中旁注甚多,琴家多认为该曲为朱权所作(或以为南宋郭楚望所作)。全曲共36段,每段皆有标题,通过群雁南飞三起三落的描写,表现出“志在霄汉”、“游心于太虚”之胸怀。《五知斋琴谱》谓其能使他曲相形见绌;《琴学初律》则云此曲“至神至妙,无以加兹”。其选编琴曲时能尊重不同传谱,反对“蹈袭前人”。
宁王尚有《琴阮启蒙》、《太和正音谱》等音乐书谱。所著杂剧12种,现存《大罗天》和《私奔相如》2种。
严澂(明)
(1547~1625),字道澈,号天池,江苏常熟人。虞山派的创始人,此派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古琴流派。
文靖公严讷次子,曾任邵武知府,后退居山林,与陈星源、赵应良、陈禹道、戈庄乐、施磵槃诸琴家结成“琴川社”。并与当时旅居在京的浙江人沈太韶交往甚密,以其之长补琴川派之短,形成“清、微、淡、远”的弹琴风格,由此而成为著名“虞山派”之鼻祖。
虞山派认为音乐乃人之“性灵”的语言,这种主张及其风格,迎合了那些忘情山水的文人士大夫的欣赏要求。严澂曾抨击当时琴曲中滥填文词的风气,主张古琴应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严澂所编《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代表作,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所收多为严氏习弹之曲,至今流行的琴曲《良宵引》即首见此书。书中尚收有沈太韶创作的《溪山秋月》等。本书为《四库全书》所收唯一明代琴谱,于琴界颇有影响。
徐上瀛(明)
(约1582—1662),号青山,江苏太仓人。虞山派集大成者。武举出身,崇祯末欲参加抗清,未果,遂隐居苏州穹窿山,改名谼,号石泛山人。徐上瀛与严澂皆师从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入室弟子张渭川等人,但琴风与严氏有较大的不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松弦馆琴谱》未收录的以快速见长的名曲。他的传曲经由弟子夏溥编入《大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刊于康熙十二年(1673)。此谱共收31曲,琴风徐疾皆备,主张音调、节奏须有轻重缓急之致,急而不乱,多而不繁,弥补了严氏之不足;并发展了虞山派“清、微、淡、远”的风格,又取各家之长别创一格,著成琴论《溪山琴况》。书中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逐条阐述,颇为详尽,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尹尔韬(明)
(约1600~1678),原名晔,字紫芝,别号袖花老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绍兴琴派名家。初学琴于王本吾,继而遍访各地名家长达20年之久。后赴北京,为崇祯皇帝谱曲,被崇祯称赞为“有仙气”,故自此又号芝仙。被任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受命整理内府所藏历代古谱。其间著有《五音取法》、《五音确论》、《原琴正议》、《审音奏议》等著作。明亡,遂隐居苏州,作《苏门长啸》、《归来曲》诸琴曲。其作品由友人孙淦编为《徽言秘旨》,共60曲。
张岱(清)
(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绍兴琴派名家之一。明亡,坚守民族气节,入山著书。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文字清丽如画,诗意盎然。所著《陶庵梦忆》,记叙其向绍兴琴派王侣鹅、王本吾学琴经过。流传甚广的琴曲《平沙落雁》即由张岱首先记述。还评论了当时琴师们的演奏水平,包括向王本吾学琴的同窗尹尔韬诸人。与尹尔韬、范与兰、何紫翔等组织“丝社”,月聚三次以切磋琴艺。
徐常遇(清)
(1662~1723),字二勋,别署五山老人,江苏扬州人,生于康熙年间,广陵琴派的创始者。广陵派是清代出现的重要琴派,其与徐祺、吴灴、秦维瀚皆为此派代表琴家。广陵派琴家喜用偏锋,取音柔和,节奏比较自由,崇尚“淳古淡泊”,与“清微淡远”的虞山派风格比较接近。其注重传统琴曲,力求保持古曲原貌,反对盲目增删。所辑《澄鉴堂琴谱》于1702年面世,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徐常遇二子徐祜、徐祎继承家学,曾以琴艺轰动京师,时人因有 “江南二徐” 之称。
蒋兴俦(清)
(1639~1696),字心越,浙江金华浦阳人。康熙十五年(1676)于杭州永福寺出家,学琴于庄臻凤、褚虚舟。1677年,避难至日本长崎,得关东幕府热情接待,尊为“东皋禅师”。至日本时,携带中国的《松弦馆琴谱》、《琴经》等琴曲谱集,介绍了中国古琴艺术。其高足有人见鹤三(竹洞)、杉浦正职(琴川)。在日本期间谱写《熙春操》、《思亲引》、《清平乐》、《大哉行》、《华清引》诸琴歌。人见鹤三曾誉之为“我国琴操之权舆。”现在《和文注琴操》共收37首短小琴歌,为蒋氏传入日本而经日本弟子校阅订正的本子。另有《东皋琴谱》,所收15首短小琴歌为蒋氏传谱,歌词多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蒋氏为中日音乐文化交流作出很大贡献。